昆明即將試點垃圾分類 市民普遍還不習慣有待加強引導
關于上海等地實施垃圾分類的消息頻頻刷屏,一直占據(jù)熱搜成為熱點話題。昆明近日也提出了垃圾分類的時間表。在今年10月底前,相關試點區(qū)域都要實行垃圾分類,年底昆明主城區(qū)范圍不少于60%的街道、其他縣(市、區(qū))不少于30%的街道全面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工作。
垃圾分類的初端在于市民和家庭,原來一個垃圾桶、垃圾袋能解決的事,現(xiàn)在要仔細分為易腐垃圾(餐廚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種。在圍觀了其他城市的實施情況后,昆明市民對即將展開的垃圾分類怎么看?
垃圾分類停于表面丟垃圾時仍“大雜燴”
說起昆明市將實施的垃圾分類政策,今年3月份,就已經(jīng)有消息稱昆明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但我自己的感受不明顯。小區(qū)雖然設有分類垃圾桶,但仍然有很多人沒按照規(guī)定投放。很大一個原因還是意識和習慣問題,認為有垃圾桶的地方就可以扔垃圾,只要不隨地亂扔,不影響公共環(huán)境就可以了。正是這種想法導致了大部分人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細分家里的垃圾。
丟垃圾、運垃圾“大雜燴”的情況依然很普遍。在位于云南財經(jīng)大學南院北門的薈華苑學生宿舍區(qū),每棟樓下都放置了3至4個塑料垃圾桶,但是垃圾桶上幾乎都沒有分類標識。記者在宿舍樓下觀察了30分鐘左右,大多數(shù)學生來丟垃圾時,也是隨意丟進垃圾桶,有的用塑料袋裝著,有的會直接拿著家用垃圾桶傾倒。其間,垃圾車來宿舍樓下收過一次垃圾,工作人員會將礦泉水瓶單獨拾撿出來,剩下的垃圾全部傾倒入垃圾車之后一起被運走。
大家力挺垃圾分類但擔心傻傻分不清
位于新聞路的篆新農貿市場。很多老人都表示,平時扔垃圾時會有分類的意識,但由于小區(qū)垃圾分類設施不完善,在扔垃圾的時候也只能扔一起。不過楊奶奶也稱:“如果以后真要分類了,要執(zhí)行了,我肯定會做好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許多老人都意識到垃圾分類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
我自己扔垃圾的時候,一般會把電池分出來,剩下的基本就不會分了。云南財經(jīng)大學劉同學說,開展垃圾分類不僅對減少污染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云南師范大學的鄒同學說,開展垃圾分類可以減輕清潔阿姨打掃的難度,其次可以減少垃圾氣味,特別是把易碎的垃圾分離開后,可以有效避免垃圾分揀人員在分揀過程中受傷。
大部分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基本停留在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兩類上,除了常見的塑料瓶會有意識地單獨投放在“可回收物”分類外,剩下的垃圾幾乎都是“打包”處理。隨機采訪中,大部分學生表示并沒有參加過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宣傳活動。在很多學生看來,垃圾分類非常有必要,并且也愿意積極參與。
完善社區(qū)設施是基本循循善誘引導是關鍵
對未來昆明垃圾分類的具體類別,“開始實施前,希望能給些時間來學習和適應新規(guī)定。”目前,最擔心的是因為搞不清楚垃圾的分類,導致扔錯后被罰款。
繼上海后,昆明也要實行新的垃圾分類標準了。但在設施上還需要再跟進把可回收物賣給回收站,然后把80%的資金用于資助昭通大山包示范小學。“很多學生都知道這個活動,也很支持,平時會把可回收的物品留下來。我們希望后期隨著垃圾分類意識的提升,嘗試做更為細致的分類。
針對垃圾分類,在24小時內共有200多名網(wǎng)友參與了調查并提交答卷。
近70%的受訪者年齡介于31-40歲之間
超過9成的受訪者學歷在??埔陨?/span>
94.4%的受訪者關注過垃圾分類的相關信息
93.6%的受訪者并沒有接受過垃圾分類相關的知識宣傳和教育
僅有6.1%的受訪者清楚昆明生活垃圾的正確分類
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有標注“可回收”“不可回收”分類明確的垃圾桶,但是基本無人按分類投放垃圾
84%的受訪者沒有注意過垃圾桶上的分類提示
垃圾分類不怕“開頭難”
上海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第一周,執(zhí)法部門共開出199張罰單,責令整改超過3500起。萬事開頭難,養(yǎng)成垃圾分類新習慣并非易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一個筐”到“四個桶”,從“減源頭”到“再利用”,做好垃圾分類的大文章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除了依法處罰、強化約束的硬招,也離不開教育引導、貼心服務的實招,招招給力、久久為功,垃圾分類的新風尚才會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